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李晓林博士应邀来本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时间:2016-06-03浏览:73

 应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晓明教授课题组邀请,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李晓林博士于5月31日下午到访我校并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 Tailoring the Surface and Interphase of Electrodes for Long Term Operation of Rechargeable Batteries”的学术报告。

本次报告李晓林博士围绕锂离子电池的硅负极和钠离子电池工作进行。首先,李晓林博士介绍了当前锂电池科技的发展情况。在过去的几年里,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硅负极材料的应用,这种材料很可能进一步用于钠离子电池。之后,李博士又讲述了表面和界面的控制的重要性。基于此,其团队设计了一种核壳结构的Si-C纳米球,此结构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经测试,这种材料在半电池体系中比能量可达600 mAh/g,在300个循环后比能量保持80%。此外,李博士团队还研究了硅负极的SEI膜对于性能的影响。




 

李晓林,研究员,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美国)。2000年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李亚栋教授,其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5-2009年,李晓林自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工作之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师从著名华人化学家戴宏杰教授。2009年至今,于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作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无机材料,尤其是在功能材料的结构化设计和应用上有极高的造诣。迄今为止,李晓林研究员获得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5篇,包括Nat. Commun、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 Mater、Angew.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