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研究员应邀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张丽华杰青,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组长,生物技术部主任,兼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Anal. Chem. 杂志副主编等,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奖项。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及相互作用解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研究成果发表Cell, Nature Chemistry, Angewandte Chemie,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10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应魏芸教授邀请,于2025年9月23日,为师生作题为“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的学术报告。
本次报告张丽华研究员深入阐述了蛋白质组分析面临的挑战,蛋白质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定位,包括高效低残留的样品制备,高峰容量的色谱分离,高精准的质谱定量等,并对团队最新研究展开了精彩介绍。
蛋白质变体,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由于基因突变、RNA可变剪切、翻译后修饰等原因会产生多个蛋白质变体,由同一个基因产生的不同蛋白质变体的一级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却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目前色谱分离技术分辨率低,完整的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很好的实现蛋白质变体分离。因此张丽华研究员团队提出了基于新型桥联杂化整体柱的蛋白质变体分离鉴定方法,通过调控整体材料的孔结构、表面电荷和功能基团,将蛋白质分离峰容量提升了3倍,蛋白质变体鉴定数目提升了2倍,实现了仅有一个氨基酸差异但抗药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变体的分离鉴定。
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是解析正常与疾病生理状态下细胞异质性的关键手段,能为生命活动机制研究提供全面视角。然而,哺乳动物单个细胞内蛋白质与代谢物含量极低且无法扩增,导致在同一细胞中同步检测这两类分子面临巨大挑战。而基于现有的液质联用的分析技术,在样本制备环节仍然存在瓶颈,因此亟需开发能在同一单细胞中实现蛋白质组-代谢组联合分析的新技术。张丽华研究员团队通过原位聚合技术和碘乙酸功能基团修饰,研制了固相烷基化毛细管微反应器,实现了同一单细胞中蛋白质与代谢物的顺序提取、原位样品制备和多组学分析。
此次张丽华研究员关于蛋白质组分离新技术的精彩报告,交联剂新技术从细胞到组织再到胞浆蛋白质相互作用解析,不仅为全校师生打开了蛋白质组分析领域的全新视野,也为我校师生未来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研究思路。多位学者提问交流,学术报告会讨论热烈,相信这场报告将成为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师生循着此技术突破的方向发展特色工作。
最后,魏芸教授对张丽华研究员再次表示感谢,并邀请张丽华研究员莅临课题组现场指导,所有参会教师合影,本次报告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