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那娜教授 与 北京理工大学徐伟教授应邀来全国重点实验室作学术报告
2025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那娜教授与北京理工大学徐伟教授应我校汪乐余教授的邀请,访问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学院,在汪乐余教授的主持下分别作了题目为“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仪器和应用”、“基于常压质谱的反应过程监测研究”与“From Top-down to native 蛋白组学关键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
王方军研究员在其报告中介绍了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仪器,王老师主导设计并搭建了世界首台50-200 nm可调波长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提出了高亮度极紫外激光选择性激发蛋白质骨架共价键的电子激发态解离新思路。通过皮秒-纳秒窄脉宽激发抑制热振动传递对非共价键的破坏,实现了“断强键(共价键)、留弱键(非共价键)”,产生保留非共价作用的光解离特征碎片离子。发展了根据光解离碎片种类和产率变化确定非共价作用位点的新方法,达到单个氨基酸残基的分辨率,为解析蛋白质与配体结合及其结构调控中的关键非共价作用提供了创新性仪器和方法。
那娜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她们在开发用于化学反应研究的常压离子化装置和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利用新颖的质谱分析方法和装置,为催化反应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技术,发现了生物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揭示了重要的反应机理。
徐伟教授针对生理条件下微量生物分子三维结构及功能研究这个科学问题,建立了一个整合了迁移率毛细管电泳(MCE)、天然质谱(nMS)和人工智能(AI)的结构蛋白质组学框架,用于高通量蛋白质构象分析。
三位教授的报告都十分精彩,讲解生动,让全体师生受益匪浅,赢得报告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报告交流环节,三位教师教授分别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学术和技术问题。
报告专家介绍:
王方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研究组组长,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获得者(2025)。2005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得博士学位;入选大连市领军人才(2019年),大连化物所张大煜优秀学者(2024年),中国质谱青年人物(2025);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基于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生命物质基础分析”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整体蛋白质多种修饰的分析方法研究”负责人。担任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大会“大科学装置与化学生物学应用”分会主席等。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 Protoc., J. Am. Chem. Soc., Cell Chem. Biol., Chem. Sci., Anal. Chem. 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他引6000余次(Google Scholar)。
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获“优青”资助。长期致力于基于光谱、质谱的分析检测新方法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Chem. Sci.、Anal. Chem.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2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转让1项)。现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主任委员,Int. Mass Spectrom.、Chinese Chem. Lett.、《质谱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编委。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
徐伟,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质谱仪器研究,实验室以小型化质谱仪器、蛋白构象解析质谱仪器和方法为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团队突破了离子阱定量准确性等瓶颈问题,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小型化离子阱质谱仪;通过发展迁移电泳原理和非变性结构解析质谱原理,实现了蛋白质构象信息的规模化获取,开展了蛋白立体几何结构、内部几何结构、蛋白构象动态变化的研究;依托所开发的非变性质谱原理和技术,开展非变性蛋白组学方法学和应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