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董永强教授、青岛大学魏刚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022年9月22日,应苏志强教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董永强教授、青岛大学魏刚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我校师生作了精彩的线上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董永强教授在题为“刺激响应性AIE材料”的学术报告中,从传统发光材料的浓度淬灭效应出发,引出了AIE即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聚集态发光的特性,其中结晶诱导的荧光增强材料则可以展现出超长寿命荧光的优点。而作为一类新型的力刺激响应智能材料,压制荧光变色(MCL)材料凭借肉眼可视性、压力传感、信息显示、记忆存储等特质而得到大家关注。设计高对比度的AIE材料通常需要分子结构中具有大共轭核心以及可转动的苯环,因此经常选用低对称性的TPE衍生物,充分利用π-π堆积,并使其具有控制间隙穿越的开关。最后,董永强教授基于AIE材料的独特性质,介绍了其在电子器件、生物医学探针以及有机污染物金属离子检测的应用。
魏刚教授在“多肽分子的自组装及应用”的学术报告中,首先以淀粉状蛋白为例,阐述了新型多肽纳米结构如何阻止/促进其聚集,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多肽分子自组装及纳米材料的制备,主要包括多肽序列设计与合成、多肽纳米结构制备以及通过光电磁和pH等控制自组装行为。通过自组装与仿生合成,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多肽纳米结构的功能调控,并将其运用于纳米科技,生物医学以及环境科学领域中:例如具有功能序列的多肽纳米纤维可以用于生物矿化,制得的各类仿生材料可以运用于一体化诊疗,光热诊疗;多肽纳米复合材料可以运用于生物传感器,而荧光多肽材料也可运用于生物医学成像;此外在环境领域,多肽杂化膜可以用于选择吸附氟离子,多肽杂化气凝胶也可应用于水处理。
报告结束后,与会的各位老师与同学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分别就不同方向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董永强教授简介:
董永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并于2005-2007年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光电功能材料。已在Adv Mater,Chem Commun,J Phys Chem,New J Chem,Chin Sci Bull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数篇,发表文章被引2000余次,H指数21。
魏刚教授简介:
魏刚,博士,洪堡学者、卡尔蔡司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07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德国耶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制造工程系-杂化材料与界面小组工作,任课题组长。自2018年2月起,客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2019年10月,全职加入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二层次,硕士生导师。现为“多肽纳米化学与生物化工团队”负责人。已在Chem Soc Rev, Prog Polym Sci,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Nanoscale Horizons,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Environ Sci Nano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80余篇)。发表文章被引用5000余次,H-系数44。出版英文专著2部,参与英文章节2章、中文章节1章。现为SCI杂志J. Nanobiotechnology (中科院2区, IF 6.518)副主编,Sensors, Biosensors, Applied Science, AIMS Biophys编委,以及Nanomaterials杂志客座编辑。德国科学基金(DFG)、卡塔尔大学内部科学基金、以色列科学基金、波兰国家科学基金(NCN)以及德国洪堡基金会评审人。为Chem Soc Rev, Prog Polym Sci, Acc Chem Res,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CS Nano,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JOULE等100余种化学、材料类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德国科学基金1项(2015-2018)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