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里斯本大学Jorge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东教授应邀来访并做学术报告
应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晓明教授课题组的邀请,葡萄牙里斯本大学Jorge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东教授于2019年9月27日下午分别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Giving a hand to the electrochemistry to probe the behaviour of modified surfaces ”和“Phase Evolution and Interfacial Strain i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的学术报告。
Jorge教授是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中心界面电化学小组的负责人,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该实验室工作。Jorge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界面,特别是电子导电聚合物。 为了研究这些材料及其在电催化和能源领域的应用,Jorge教授一直在探索光学和电化学技术耦合的协同作用。
本次报告,Jorge教授和同学们讨论了电化学方法与其他对表面转变和界面现象之间的联系。此外,Jorge教授还提到通过电化学方法与微重量法(EQCM)和探针束偏转(PBD)的耦合,还可以评估在聚合物薄膜合成或修饰电极氧化还原转换过程中发生的传质现象。这些材料通过反离子转移来保持电中性(由EQCM和PBD探测),以及与电化学转换过程中聚合物基质的机械变化相关的溶剂分子(仅由EQCM测量)。通过合作使用PBD和EQCM收集的数据,可以区分溶剂质量通量和离子质量通量,可以单独解决。
报告的最后,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Jorge教授都一一做了解答,并鼓励大家善于发现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并主动解决。本次报告,同学和老师们都获益匪浅。
苏东教授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之后他于2003年在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导师:王彦宁教授和郭克信教授)。苏东教授于2008年加入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担任助理科学家。随后于2015年晋升为教授,并继续任职。
首先,孙晓明老师对苏东教授的个人经历和科研成果做了简单介绍。苏东教授围绕自己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对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简单介绍为开篇,开始了此次报告。在燃料电池用铂基电催化剂中,界面处的应变耦合因其在决定电化学反应速率和催化活性方面的关键作用而受到重视。苏东教授以自己最近的研究为引导,介绍了用原位和分析TEM来表征锂离子电池(Fe3O4)电极的转换反应,以及燃料电池的Pt基纳米催化剂。原位TEM揭示了Fe3O4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反应途径对电池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报告的最后,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苏东教授都一一做了解答,本次报告,让大家对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学和老师们都获益匪浅。